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10918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48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黄晶
第1页

    参见附件(2868KB,3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将本院眼科48例56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单纯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比较两组间疗效。结果: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9.3%和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比单独西药治疗疗效好。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单纯西医;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a)-108-0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暗等。由于病原和病机尚不清楚,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有效药物,且效果不一。2006年6月~2010年1月,笔者对48例56眼CSC患者运用单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两种疗法,并对两种疗法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患者48例(56眼),其中,男30例,女18例。表现为视力下降、变暗、小视,眼底检查黄斑水肿,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年龄27~48岁,病程4~6年。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分为A组:单纯西医治疗组,22例27眼;B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6例29眼。两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单纯西医治疗组单纯西医组予以血管扩张剂、维生素、能量等药物支持治疗。口服复合维生素B,2片/次,3次/d;肌苷,0.2 g/次,3次/d;地巴唑,10 mg/次,3次/d。

    1.2.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在“1.2.1”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虚则补之而联用中药汤剂,其组方:女贞子、菊花、生地、黄芩、夏枯草、枸杞、焦山栀、连翘、丹皮、茯苓、泽泻、车前子、茺蔚子(痛时加用)、白蒺藜、甘草;黄斑区有出血者加生蒲黄、仙鹤草、赤芍、丹参;渗出物多加昆布、海藻。口服,每日1剂,连服10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痊愈:视力接近或恢复至发病前的水平,黄斑水肿消失,中心凹光反光恢复正常;显效:视力提高3~4行,黄斑水肿基本消失,中心凹光反射可见或弥散;有效:视力提高2行以上,黄斑水肿减轻中心凹反光恢复正常;无效:视力无显著提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结果,如表1所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在2个疗程后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及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属于祖国医学“视瞻昏渺”等范畴。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研究认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系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联结复合体即视网膜外屏障的病变,可能原发病理部位在脉络膜毛细血管,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病变可能是继发于脉络膜病变的结果[2]。其特点为后极部类圆形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透明液体积聚。

    目前本病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并不一致。西医主要采用维生素类或其他有利代谢的药物等支持疗法,但该疗法对病程和预后也无直接的作用[3]。本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2.8%,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P<0.05)。目前文献报道[4-5],采用激光治疗封闭渗漏点可提高视力、缩短病程、防止复发,但对条件要求极高,所以对缺少激光治疗条件和单纯西药疗效不理想的患者,联合中药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临床疗法。

    眼的生理与病理与肝肾、气血关系密切。眼外伤伤及眼组织,使气血和脉络受损,致气滞血瘀,瘀血化水,亦发为肿。中医认为本病为肝肾阴虚所致,肝肾两亏则肝不能养目,经血不能上荣以目,致两目昏暗、视物不清。故治疗上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血利水,开窍明目为法则[6]。本研究中采用的中药汤剂中茯苓益气健脾,利水降浊;赤芍、红花活血化瘀,具有改善微循环之功效;生地养阴生津,益胃柔肝;本病在临床上多最终导致脉络阻塞,故用药时加当归、丹参,补血活血,祛癖通脉,使气血旺盛,流通畅利。诸药配伍,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供氧状态,加速毒性物质代谢产物的排泄,降低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配合复合维生素、肌苷、地巴唑等西药治疗,可促进眼组织的新陈代谢和吸收炎症渗出,改善局部微循环。截止目前,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显著优于单西药治疗(P<0.05),疗效确切,见效快、疗程短、效果好,且未见不良反应,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本研究采集样本、观察时间有限,对其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1997:204.

    [2]葛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9-310.

    [3]李凤鸣.眼科全书[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68KB,3页)